在千米深的矿井中,一条
矿用通信电缆不仅是信息传输的“神经脉络”,更是保障井下安全的关键防线。其表面看似简单的字符标记,实则承载着电缆身份、性能参数及安全溯源的密码,成为连接井上井下、确保高效运维的“生命刻度”。

1.识别标记:电缆的“身份档案”
根据《矿用橡套软电缆》及《煤矿用阻燃电缆》标准,矿用通信电缆外表面需设置识别标记,标记间隔不超过1米。这些标记如同电缆的“身份”,包含导线直径、线对数量、电缆型号(如MHYV、MHYVP)、制造厂厂名代号及制造年份等核心信息。以MHYVP型矿用通信电缆为例,其型号中的“M”代表煤矿用,“HY”表示通信电缆,“VP”则表明采用铝塑综合护套与聚乙烯绝缘,这种结构能有效抵御井下潮湿、腐蚀环境,确保信号稳定传输。
2.长度标记:精准截取的“空间坐标”
长度标记是矿用电缆的另一关键标识,同样以间隔不超过1米的方式标注于电缆表面,但需与识别标记错开。在矿井施工中,电缆常需穿越数百米巷道,长度标记如同“空间坐标”,帮助施工人员精准截取所需长度,避免浪费。例如,在某煤矿综采工作面,技术人员通过长度标记快速定位并截取200米MHYBV-7-2型拉力电缆,确保监控系统与采煤机实时通信,将设备调试时间缩短40%。
3.煤安标志:安全入井的“通行证”
除基础信息外,矿用电缆表面还需压印煤安标志(MA)及编号,这是电缆能否下井的“通行证”。煤安标志由安标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中心颁发,代表电缆符合井下防爆、阻燃等严苛要求。在神东煤矿的检测实验室中,2014年检验的794批次电缆中,32批次因煤安标志缺失或模糊被判定不合格,凸显其重要性。
4.耐擦性与清晰度:恶劣环境下的“生存考验”
井下环境恶劣,电缆常浸泡于煤泥、水中,或遭受机械摩擦。因此,标记需具备耐擦性,即使经湿布反复擦拭仍清晰可见。某煤矿曾因电缆标记模糊,导致回收时无法区分不同规格电缆,造成30%材料浪费。如今,采用压印工艺的标记可抵抗煤泥侵蚀,确保信息长期可读。
从千米井下到控制中心,矿用通信电缆的识别与长度标记如同无形的“生命线”,串联起安全、效率与可持续性。这些看似微小的字符,实则是矿井智能化、安全化转型的基石,为深部资源开发提供着至关重要的支撑。